一、请教!发的芽都陡长,是什么原因啊?
缺少光照!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抑制植物的茎过度延长!
二、种子为什么往上长?(请用科学的回答)
这一现象跟茎的负向重性有关。所以种子发芽以后要往上长。
茎的负向重性反应机理可能与根的向重性机理大体相似。通常认为,地上部分弯曲部位就是重力感受部位。谷类作物的重力感受中心可能是节间基部皮层组织中含淀粉体的薄壁细胞,以及叶鞘基部含叶绿体的细胞,感受重力的受体是淀粉体或叶绿体。淀粉体或叶绿体在细胞内的位置,会因茎的倒伏而很快发生变化。淀粉体或叶绿体的重新分布刺激液泡或内质网,促进Ca2+的释放。胞液内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一系列的反应,并引起生长类激素的不均等分布。与茎的负向重性有关的激素可能有IAA及GA。这两种激素均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以玉米苗为例,在处理3min后中胚轴发生 IAA不对称分布,下侧的IAA浓度高于上侧;5min后中胚轴开始表现向上弯曲生长。显然这种弯曲生长不是细胞分裂,而是细胞伸长所致。横放处理后燕麦茎及叶鞘中的IAA不均匀分布更为显著,下侧IAA浓度比上侧高1.5倍;横放后IAA含量比对照(垂直)增加7倍。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结合态IAA的水解,因为在燕麦叶鞘基部与氨基酸结合的IAA含量很高。横放处理也能影响燕麦叶鞘基部GA的分布:即上侧含有的GA主要为结合态,而下侧含有的GA多为游离态。测定横放处理后在燕麦茎内放射性GA的分布,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结果。
三、种子萌发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和种子的大小有关系吗
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一)充足的水分
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少,一般仅占种子总重量的5%~10%,这样的条件使一切生理活动都很微弱。只有吸足水盆,使种皮膨胀、软化,氧气才容易透入,呼吸才能增强。各种生理活动才会大大加强;只有吸足水分,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并经过酶的分解后才能转运到胚,供胚吸收利用。
一般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例如水稻为40%,小麦为50%、棉花为52%,大豆为120%,豌豆为186%。种子萌发时吸水量的差异,是由种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为满足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
(二)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时,包括胚乳或子叶内有机养料的分解,以及由有机和无机物质同化为生命的原生质,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而酶的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所以温度也就成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
了解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后,可以结合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
(三)足够的氧气
种子得到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温度后,就开始萌动,此时氧气的供应对萌发起着主导作用.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胚细胞呼吸作用逐渐加强,酶的活动逐渐旺盛,种子中贮藏物质通过呼吸作用,提供中间产物和能量,才能充分供应生长的需要。一般种子需要空气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含脂肪较多的种子比含淀粉多的种子需要更多的氧气,当含氧量下降到5%以下时,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如棉花、落花生或其ta 作物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或深藏于土壤深处往往不能萌发。主要是因为得不到氧气。因此,播种、浸种过程中要加强人工管理。播种后如遇雨,要注意松土,控制各调节氧气的供应,使种子萌发正常进行。...
四、花养了一年都没发芽,为什么突然发芽了
种子发芽也是要到一定的季节。还要有相应的湿度.温度和土壤的酸碱性
五、种子发芽的原因
种子发芽的条件 :
种子发芽除了本身发育完全的内在条件外,尚需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配合才能进行。所谓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线等。
(一)水分: 水分是种子发芽所绝对必须的。有了水分,酵素才能活动,种子贮藏的养分才能水解产生作用,细胞也才能膨胀伸长。
(二)氧气:
种子开始活动就要进行呼吸作用,也就需要氧气。所以播种时浇水太多,种子反而会腐烂,就是因为缺氧的原故。只有少数水生植物的种子,能在缺氧状况下发芽。
(三)温度:
植物种子的发芽温度可以从0-40℃的范围,但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发芽适温,也就是最适合于发芽的温度。植物的发芽适温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
(四)光线:
有些植物的种子需要有光线才能发芽,也有些植物则正好相反,前者称为好光性种子,后者称为嫌光性种子。所以播种后应考虑植物对光线的好恶来决定覆土与否。一般细小的种子由于养分贮藏少,不足以支持胚芽由土中长出仅能在地表发芽,多属于好光性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