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就以一个非常泼辣、毛手毛脚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依靠做小抄来勉强记诵女人在社会上所必须遵守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骑着高头大马就风风火火地去见媒婆,又把父母寄予厚望的选秀搞得一团糟。主张妇女解放、摆脱男权控制的女性主义者一定会非常喜欢这个显得如此不一般的姑娘。女人凭什么要牢记男权社会定下来的条条框框?又凭什么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还要费尽心思就为了做某个男人的妻子呢?花木兰的不寻常,就表现在她有意或无意的反传统,这使得她与小心遵从伦理纲常的“小家碧玉”截然不同。终有一天,匈奴来犯,朝廷急需男丁,然而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于是花木兰下定决心替父从军。这本是体现了中国人所弘扬的孝道,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这正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女人是不能上战场的,女扮男装更是欺君之罪。这难道不是对女人政治地位的歧视吗?花木兰打破了这种局面,而且立了大功,救了中国。“救了中国”这一说法明显是太夸张了,但西方人自然不会去为了制作一部动画片而专门去考证历史中的花木兰 到底立了多大的战功,只要把这个女人塑造成英雄就足够了 。而且不要忘了,这个女人在军营里可是比那些男人还要强壮和具有智慧,她甚至还两次救了长官李翔——也就是她未来丈夫的命,一次是在雪崩当中,一次是在单于手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以往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常常是英雄救美,女性扮演的是弱者的角色,她们需要强者的保护。但是《花木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是“女救男”的反传统模式,而且一救就是两次。壮汉竟然不如女子,这是女性主义者非常愿意看到的,花木兰这样的大力女孩也自然会成为许多女孩子们的心中偶像。
但是花木兰的故事毕竟是正宗的中国货,美国人还需要费些心思做些改造。然而《花木兰2》则完全是套着中国外衣的美国货了。在2005年的年初,迪斯尼公司又以直接发行影音产品的方式再度推出了续集《花木兰2》。整部影片的制作基本上请的还是原班人马,而且像前一部一样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同时片中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而在音效和音乐设计上可以说是非常的精致,无论用于抒发思想的歌曲,还是衬托情节的音乐,以及各种音效的使用都极具匠心,特别是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颇具中国味。为了增添更多的东方神韵,影片中甚至还提到了中国武术的要领和相生相克、阴阳相济等中国古典哲学。
花木兰的故事在第一部当中就已经讲完了,为什么他们还要选择花木兰呢?除了续集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号召力之外,花木兰在西方已经成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符号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一次的故事则完全可以由美国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自由杜撰了。故事叙述了花木兰和李翔正准备完婚的时候,突然接到一项被指派的秘密任务,为了抵抗强大的匈奴,皇帝决定拉拢其他邻国,便指派李翔和木兰在三天之内护送三位公主下嫁和亲。但是在途中木兰却发现公主们其实并不愿意外嫁异族,更糟糕的是居然还爱上了同行的三个士兵。一向崇尚女子自由意志的木兰从一开始就反感包办婚姻 ,她的那句“My duty is to my heart.”贯穿影片始终。最终,花木兰放走了三位公主,并在木须龙的帮助下巧妙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花木兰在家乡已经成为了女性的偶像,小姑娘们都争相找木兰学武,颇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新女性气质。三位公主更是影片中新增加的三位女性主义者,虽然在开始她们很受压抑,但是最后在一个公主打算写信出走的时候,她们达成了共识,想要冲破规矩,不要尊贵、不要纲常、不要侍从、不要缠足 ,只愿做一个自由自在、获得真爱的女孩。个性爽朗、心地善良的花木兰成为了她们的领袖,换句话说,从开导到成全这三位公主,花木兰一直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她将女性主义的情怀再一次播撒到这个压抑女性的世界当中。当然,历史中的花木兰若真是这样,那她的思想未免也太前卫了。但是作为美国观众,尤其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这样的剧情是完全可以被欣然接受的。毕竟包办婚姻在西方人看来是极为恶劣的陋习,而花木兰应当成为每一位女性的好榜样。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花木兰》,中国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些诧异。没错,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会引起一些误解。以前是了解极为不够,误解往往导致了文化上的冲突和错误的认知。当今,东西方的交往和认识都在不断加强,然而文化上的误解仍然不可避免。虽说西方人没有像中国人那样,从花木兰的故事中深刻领悟到孝道之伟大,但是女性主义也并不有损花木兰的形象,同样可以自圆其说。这也正是文化交流中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