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应计入什么科目?
计提的定义:计算和提取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1.工资的计提与发放会有时差,计提当月已经发生的工资,下月才实际支付上月计提的工资。
所以,当月的工资计提是借:管理费用 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000下月实际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 5000 贷: 其他应收款—社保费 300 银行存款 4700但实际工作中,发放工资没这么简单,我们公司是这样做的: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 其他应收款-应收个人款-代缴个人部分社保其他应收款-应收个人款-代缴住房公积金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银行存款2.社保是当月扣取当月的,当月就会有社保扣缴回单,直接做账就行,我们公司是计提与发放同一个分录:借:管理费用-社保费-养老 管理费用-社保费-失业 管理费用-社保费-医疗 管理费用-社保费-工伤 管理费用-社保费-生育 其他应收款-应收个人款-代缴个人养老 其他应收款-应收个人款-代缴个人失业 其他应收款-应收个人款-代缴个人医疗 贷:银行存款3.关于勾稽计提工资中,管理费用中的5000包含了实际发放的4700和个人社保的300,还有公司社保中的700体现在计提与发放社保中的管理费用中,管理费用加总就是5000+700=5700(假如有公积金的话,还应加上公司部分的公积金金额),也就是公司在一个员工身上发生的成本。
发放工资当中有个贷方的“其他应收-应收个人-社保费”,计提与发放社保当中有个借方的“其他应收-个人-养老、失业、医疗”,这样的话,借贷就平了。
如果单看“其他应收款-应收个人-社保”的话,你会发现,它一直有一个贷方,却没有借方,因为你冲的是另一个科目“其他应收-个人-养老、失业、医疗”,同样的,这3个科目也一直有个借方,我就在想,这样就不平了,一直会有个余额啊?
后来,我问了我一个同学,她向来聪明,解决了我的疑问。
不管是“应收个人-社保”还是“个人-养老,失业,医疗”它们都是属于一级科目下“其他应收款”,你确实是在借贷“其他应收”呀,你要从大局上看,报表只会体现“其他应收”,而不会体现它下面的明细。至于为什么社保要分得这么细?
是因为我们主管要求这样做,年终红盾网填报表的时候,要求把公司为员工缴纳的五种社保金额分类填写,那我们直接筛选明细科目就可以了。个人看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请问购入的苗木计什么科目,长成后又计入什么科目?
会计分录(1)购进树苗、农用材料时借:农业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贷:银行存款等(2)树苗成熟或准备出售时借:农产品贷:农业生产成本
收到退还的工资应计入什么科目?
借:库存现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然后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工资可以了,,要么就直接借:库存现金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工资明白了
产品计时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计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就是直接为生产产品发生的费用。制造费用就是生产车间发生的其他不是直接为生产产品发生的费用比如:车辆管理人员工资、车辆发生的水电费、车间机器的折旧费
“计时工资”是根据职工的工作时间,按照工资标准、等级计算和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也就是说按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工资的一种方式。计时工资可分为:周工资制、日工资制和小时工资制。计时工资制是按照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和支付工资的一种分配形式: 一是工资标准;二是实际工作时间。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施工人员工资应当分配计入工程成本。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工资科目进行核算。账务处理为:
(1)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工资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等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应付款(2)进行工资分配时:
借:在建工程/工程成本-员工工资 (施工人员的工资) 管理费用-工资 (管理人员的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工资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费用核算是商业银行对在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核算。
费用是在获取收入中对资产的耗费,包括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以及回收资金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
核算费用时,要严格划分费用开支范围,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确定费用项目。
购入作绿化用的苗木计入什么会计科目?
看购买苗木用途,若是销售,计入库存商品,若是自己种植,计入原材料--种苗,领用时借:生物资产贷;原材料--种苗,生物资产要分清是消耗性生物资产还是生产性生物资产
人员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人员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人员工资是企业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正确计入人员工资的科目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员工资应该计入哪些科目,以帮助企业正确处理人员工资的会计问题。
1. 记录人员工资的科目
在企业会计中,人员工资的记录主要体现在“成本费用”科目下。具体而言,以工资为代表的人员工资,应该计入以下科目:
- 工资支出(或人员工资)
- 社会保险费
- 住房公积金
- 其他相关社会福利费用(如医疗保险费用)
这些科目中,工资支出是最主要且必须记录的科目,其他科目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记录。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可能根据不同情况设立自己的科目,例如奖金福利费用等,这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安排。
2. 计入科目的依据
为了正确计入人员工资的科目,需要根据以下依据进行判断:
- 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等是企业必须支付的,因此应计入科目。
- 企业制度:企业制定的内部制度与规定也是决定计入科目的依据之一。根据企业制度,对于不同的费用项目,可有不同的科目设置。
- 会计准则: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人员工资等费用属于经营成本费用,应计入相关科目。
3. 计入科目的重要性
正确计入人员工资的科目,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及会计核算至关重要。它影响着企业的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及经营决策等方面。
首先,正确记录工资支出等科目,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通过将人员工资明确计入特定科目,可以更好地追踪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并形成相关的数据指标,有利于企业进行预算编制与成本优化。
其次,科学计入人员工资,有利于财务分析与决策。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财务分析师、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企业的工资支出等项目十分关注。正确计入科目不仅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也使得利益相关方更加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更好地参与企业的决策和投资活动。
4. 如何正确计入科目
为了确保人员工资正确计入相应科目,企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遵循准则:企业应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确保科目设置与准则的要求一致。
- 明确内部制度: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内部制度和流程,规范人员工资的计入和核算流程,明确各项费用的科目设置。
- 严格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人员工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科目计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定期审查:企业应定期对科目设置和计入进行审查和调整,保持科目设置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结语
人员工资的正确计入科目是确保财务报表准确性和规范性的重要一环。希望本文能给企业及从业人员在人员工资科目计入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相关会计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生产车间电工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生产车间电工工资计入制造费用科目。
计提工资时,
借: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产品生产人员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如果企业有多个基本生产车间的,一般要设置”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科目,机修车间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的工资福利明细科目,如果只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的,可简化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
管理人员工资记入”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明细科目 因此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直接人工)。 注意:制造费用里的工资记录的是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工人工资计入哪个科目?
工厂工人的计入制造费用进行分摊,管理人员的计入管理费用,销售人员的计入销售费用。如果是办公室人员,那就是管理费用,如果是工厂工人就是制造成本月末要转生产成本,对于一般的小规模或是一般纳税人来说,都进管理费用 这样方便结转。如果企业有多个基本生产车间的,一般要设置”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科目,机修车间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的工资福利明细科目,如果只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的,可简化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管理人员工资记入”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明细科目 因此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直接人工)。扩展资料;
1、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 等科目。
2、发生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4、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6、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7、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数与分配数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下一年开工生产作准备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实际发生额大于分配额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发生额小于分配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注意:新准则规定车间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不再资本化计入制造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包括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不再通过预提费用或者长期待摊费用,一律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