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变化的包括?
魏晋南北朝园林概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代,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造园以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先启后的转折时期。
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愈尖锐,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农民暴动,最后酿成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又导致军阀大混战。军阀、豪强武装镇压了黄巾军,同时也冲垮了中央集权的结构。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公元263年,魏灭蜀。两年后(265年),司马氏篡魏而建立晋王朝。公元280年,吴国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复归统一,史称“西晋”。
西晋开国之初,在律令、官制、兵制、税制方面都作了适当改革,允许塞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移居塞内从事农业生产以弥补长期战乱后中原人口锐减的情况。由于这些措施,当时社会上确也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但好景不长,皇族、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又促使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公元300年,爆发诸王混战即所谓“八王之乱”,农民不堪残酷压榨而酿成“流民”起义,移居塞内的少数民族也在豪酋的裹挟下纷纷发动叛乱、骚扰内地。从公元304年匈奴族的刘渊起兵反晋开始,到316年西晋朝廷覆灭,黄河流域完全陷入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豪酋相继混战、政权更迭的局面。
西晋末的大乱迫使北方的一部分士族和大量汉族劳动人民迁居到长江下游,南渡的司马氏于公元318年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在外来士族和当地豪强的支持下维持了一百零四年之后,南方相继为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更迭代兴。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前后共二百七十二年,史称“南朝”。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十六国”政权长期战乱不已。其中鲜卑族拓跋部的北魏势利最强大,于公元386年统一整个黄河流域,是为北朝。从此,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魏积极提倡汉化,利用汉族士人统治汉民,北方在这时期内一度出现相对的安定繁荣。但不久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倾轧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这一历时369年的历史时期。
魏晋以前,先秦两汉的造园活动大抵以皇家园林为主流。帝王们保持上代狩猎的遗风,需要在园林里面打猎。因此园林的范围很大,包括许多天然山川树木,取百兽实其中;当然也利用这广阔的土地种植果蔬、养殖禽鱼,甚至开设作坊。汉代盛行方士神仙之说,帝王们为求仙通神而在御苑内凿池筑岛以模拟传说中的东海仙境;堆筑高台,台上建“观”以便更接近天上的神明。这狩猎、生产、求仙乃是皇家造园的主要目的,游赏的功能尚在其次。虽然到后期园林的游赏功能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其他的目的退居次要或者徒具象征。但一般还都是比较粗放地利用或者模仿天然山水,殿宇楼阁很少配合山水作曲折的布局,也谈不上多少规划和设计的艺术。至于私家园林,虽有见于文献记载的但为数极少,而且大多追求皇家园林那样的内容和规模。如茂林富人袁广汉的私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大将军梁冀“采石为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可想见园林范围之大,难怪有的要涉于僣主犯上之嫌而被抄查没收。
到两晋南北朝,情况有了变化。第一,私家园林大为兴盛,寺庙园林和风景游览区也相继出现,造园活动逐渐普及化。私家园林在规划设计、内容或规模方面均不同于皇家园林,从而开始形成这两大园林类型并行发展的情况。第二,园林造景由前此的粗放地摹仿或者利用自然山水,进而至于能够较细致地表现山水之美。而在私家园林,则更孕育一种新的立意即有意识地概括、集中自然山水的特点并力求在园林里面再现一个更精炼的、典型化的自然。
这两点变化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发展达到转折阶段的重要标志。之所以出现此种变化和转折,乃封建社会向前发展、士族豪强能够与皇室分庭抗礼、统治阶级内部财富再分配的必然结果。而社会思想意识的直接影响,也是主要的原因。
东汉末,由于社会动乱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因此而滋长及时行乐的思想,所谓“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即使象曹操那样纵横捭阖的大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魏晋之际,皇室与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便是惨酷的诛杀。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则荣辱死生毫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界的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西晋朝廷上下敛聚财富、荒淫奢靡成风。《世说新语》载晋武帝时的大官僚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并穷绮丽、以饰奧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枝”。其奢侈豪华的生活,于此可见一斑。同书还载:“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輙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故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予卿事?”其享乐的方式,简直达到了吓人听闻的程度。
知识分子的玩世不恭乃处于愤世嫉俗,也就是对整治的厌恶和对现实不满。厌恶权政正是老庄所标榜的虚无、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不满现实的情绪则促成了佛教的重来生不重现世的学说的流行,老庄、佛教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玄学重清谈,不拘礼法、不务实际。但就意识形态方面而言,这也是在摧毁了两汉的独尊儒术、思想一统的僵化局面之后的必然结果。西晋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是清谈家的代表人物,号称“竹林七贤”。这些人以任性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传统礼教的束缚。其行动的表现就是饮酒、服食、狂狷和寄情山水。
饮酒可以暂时回避现实、麻痹自己,所谓“胸中垒块,故须以酒浇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刘伶自诩“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唯酒是务,焉知其余”。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酒德颂》。阮籍听说步兵衙门厨房中贮美酒数百斛,乃“忻然求为步兵校尉,于是入府舍与刘伶共饮”。狂喝滥饮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缸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并共饮之”。饮酒尚不足以得到最大的刺激和麻醉,可是便服食“五石散”。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用五种晶石炼制而成的药,“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者寡,扉有传焉。魏尚书何宴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经过何宴的提倡,魏晋士大夫遂服食成风。这种药吃了之后浑身发热难受,必需到郊野空旷地方去走动谓之“行散”,因此而增加了他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阮籍是狂狷人物的典型,他对人爱作青白眼,居母丧仍饮酒散发,箕踞不哭。刘伶则更加不成体统,他“脱衣裸行于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舍为幨衣,诸君何为入我幨中”。诸如此类的狂狷行为,可算是魏晋名士不满现实的极端表现了。
为了自我解脱而饮酒、服食,狂狷则在于放荡形骸,都无非是企图暂时摆脱名教礼制。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精神寄托莫过于到远离人世扰攘的山林中去。而老庄的崇尚自然和隐逸、玄学的返朴归真、佛家的出世思想也都促使他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知识界的游山玩水浪漫风气。当时的名士们都喜欢啸傲、吟咏于山际水滨;他们一旦入山,往往流连忘返,甚至数日不归。群众性的郊游活动——修禊也就是在这时开始盛行起来的。
晋室南渡,江南一带的秀丽风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从北方迁来的士人,本来就怀着向往自然、追求自然美的心情;一旦与远胜于北方的明山秀水的自然环境相接触,则游山玩水的风气之更为炽盛,便可想而知了。出身士族名门的文人谢灵运为了游山而自制登山木屐,甚至雇工人专门为他开路。陶渊明虽然贫穷困顿,亦“三宿水滨,乐饮川界”。一般南渡士人“每至美日,相邀新亭,笈卉饮宴”,至如兰亭盛会则传为千古韵事。大书法家王羲之、献之兄弟“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号称三吴之一的会嵇山水更令他们流连不已;因此而说出这样的咏赞:“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还我莫非亲”。画家顾恺之从会嵇游玩回来,“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些都是对大自然的景物有感而发的出自心田的由衷讴歌,是为秦汉时所从未有过的情况,很足以代表魏晋南北朝一般人士的思想感情。
山水风景陶冶了士人们的性情,他们亦多以爱好山水、能鉴赏风景之美而自负。“(晋)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陶渊明亦自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甚至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绝非一时之兴会了。
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注其纯真的感情,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仅把山水风景作为客观欣赏的对象,而且力图将自己的主观精神融化、协调于大自然,作为大自然的知音而非主宰。于是,秦汉方士长期以来所蒙罩于大地山川的那种神秘的外衣被揭开了;试看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文对自然风景的讴歌是何等地一往情深。魏晋山水诗文的发达,给予中国传统艺术以新的母题。魏晋人士在挖掘、探索自然美的内在规律方面所迈出的第一步,给予中国艺术特质的形成以极大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启导着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更高的水平上向前发展。
取得了与皇室分庭抗礼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门阀士族在寄情山水、雅好自然的社会风尚的影响下,身居庙堂而“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当然也就不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他们要求像皇室那样长期地占有大自然风景作为一己之享用,而经营风景式园林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最好方式。于是,士族、贵胄纷纷造园,官僚、地主、富商也竞相效尤,私家园林便应运而兴盛起来。造园活动从帝王的宫廷逐渐普及于民间,出现了当时私家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
“王子敬自会嵇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桓)元性贪鄙,好奇异。尤爱宝物,珠玉不离其手。人士有法书好画及佳园宅者,悉欲归已,犹难逼夺之皆蒲博而取。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远数千里”。
“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来游集,肴馔亦屡费千金。世颇以此讥,而安殊不以为屑意”。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因为年代久远遗址几乎都已湮灭无存。文献方面的材料是不少的,但记载的准确性究竟如何,由于缺乏考古发掘的实物印证而难于判断。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的园林发展情况,只能依据文字材料,就历史的总进程中缕析其概貌脉络,至于细节方面,则不可过分拘泥了。
从文献记载的情况看来,这时期的私家园林大抵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建置在郊野山水风景地带的别墅园,另一类是建置在城市里面的城市型私园。由于具体环境的不同,它们在规划设计的处理上也有所差异。
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别墅型私家园林。石崇,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后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此人“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数百皆披纨绡,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巧”,敛聚了大量财富广造园宅。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石崇所作《思归引》序文中,对此园情况有一些描述:“五十以事去官,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千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鸟鱼。家素习伎,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钓鱼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
又据自著《金谷诗序》云:“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也有诗咏赞金谷园之景物:
回溪縈曲阻 峻阪路逶迤
绿池泛淡淡 青柳沼依依
槛泉龙鳞涧 激波画珠楫
前庭树沙棠 后园植鸟椑
灵囿繁石榴 茂林列芳梨
饮至临华沼 迁坐登隆坻
根据这几段文字,可知石崇之经营金谷园,目的在于年老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吟咏的场所。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自然山水园;包括主人居住的屋宇和从事生产的水碓、鱼池、土窟,当然也有大量的辅助用房;是为游赏而兼有地主庄园的性质。所以说,金谷园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庄园式的私家园林。园内有许多“观”和楼阁建筑物(其中之一相比就是绿珠坠楼的地方了),为园主人提供观赏、饮宴、丝竹、女乐享受之场所。人工开凿的池沼和由园外导引来的金谷涧水穿错萦流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驶游船、沿岸可供垂钓。园内树木繁茂,职务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它的多样品种则分别与不同的地段环境相结合而突出其点景作用。例如前庭的沙棠、后园的鸟椑、柏木林中点缀的梨花等等。可以设想金谷园的那一派赏心悦目,亲切近人的风貌;其造景方面的精致处,比起两汉私园的粗放,虽然不大一样。至于楼、观建筑物占园林建筑中的相当比重,则仍残留着汉代遗风。
关于金谷园的园址,《水经注》有一段文字记载:“谷水过河南王城西北,东至千金堨,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渠也。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晋慰卿石崇之故居。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经金墉城北”,郦道元写作《水经注》上距石崇的时代不远,文中的记述应是确切的。所谓“石崇之故居”即金谷园,按文中的描写,大约在今洛阳市东北约七公里、孟津县境内的马村、左坡、刘坡一带,正好位于魏晋洛阳故城的西面。据洛阳博物馆郭文轩同志介绍,这一代发掘的唐墓中有“葬于金谷村”的墓志,足证唐代仍沿用金谷之名,而且还是当时的一处风景名胜,多有文人的题咏。如杜牧诗有句云:“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横断玉镂空”,写的就是绿珠坠楼的故事。这里北枕邙山、丘谷略有起伏的地貌与石崇《思归引》所描写的亦相吻合。至于现在洛阳火车站附近的所谓“金谷园”则是宋以后人的误会,以讹传讹而迄于今。
金谷园不仅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别墅型私家园林的代表作,也是地主庄园与游赏性的园林相结合之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例子,唐代盛行的山庄,别业(如著名的?川别业)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园林。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则可举北魏洛阳诸园为代表。
北魏自孝武帝迁都洛阳后,进行全面汉化并大力吸收南朝文化,人民由于北方的统一而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经济和文化都很繁荣的洛阳又在魏晋旧城的基础上再加扩建,城东西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共有居住坊里二百二十个;大量的私家园林即散布在这些坊里之内的附廓的近郊。其中位于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的“寿丘里”是王公贵族私宅和园林集中的地区,民间称之为王子坊。这些园、宅都极华丽考究,《洛阳伽蓝记》中有如下描写:“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崇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渎骞厂,石磴礁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这两段文字说出了北魏私家造园风气之盛,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入其后园”说明园与宅是分开而又彼此毗邻的,即所谓“宅园”的形式。园内已经运用叠石作为造景的手段,有飞馆、重楼等形象丰富的建筑物。“飞梁跨阁”就是在桥上建阁,可能类似后世的亭桥或廊桥。
同书还详细记载了大官僚张伦的宅园:“敬义里南有昭德里。里内有……司农张伦等五宅……,唯伦最为豪侈。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此园有人工堆筑的假山名叫景阳山:“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遽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天水人姜质很欣赏这座园林的假山,因作《庭山赋》云:“其中烟花雾草,或倾或倒。霜干风枝,半耸半垂。玉叶金茎,散满介墀。燃目之绮,裂鼻之香。既共阳春等茂,复与白雪齐清……。白鹤生于异县,丹足出自他乡。皆原来以臻于此,籍水以翱翔”。
从上述的描写看来,作为园林主景的假山景阳山已经能够把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集中地反映出来了。山上绿化很好,还蓄养着珍贵的禽鸟。园内高树成林,足见此园历史悠久,可能是利用前人废园的基址建成。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坊里内建造私园,用地毕竟有限,私家财力也远不逮帝王;而且还受到封建礼制的约束,园林的规模是不可能太大的。唯其小而又要求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在“小中见大”上面做文章。也就是说,人工山水园的造景不能再运用简单的写实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庭山赋》所谓“庭起半丘半壑,听似目达心想……。下天津之高雾,纳沧海之远烟。纵列之状一如古,崩剥之势似千年。若乃绝岭悬坡,蹭蹬蹉跎。泉水徐如浪峭,山石高下复危多。五寻百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已多少透露筑山造景方面运用写意手法的端倪。
南朝的私家园林似乎存在着两种不大相同的情况:一种比较讲究花石楼馆的华丽格调、刻意追求偏于绮靡的园林景观,另一种是朴质青隽的格调、着意突出山池林木之美。前者以贵戚、官僚的城市型私园为代表,后者则多半为名士、文人所经营的别墅园林。
南朝的首都建康是贵戚、官僚造园的集中地:
“(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齐武帝即位,为中书通事舍人……,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捋……。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及”。
“广陵城旧有高楼,(徐)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富。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召集文士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
“(梁)湘东王子(建康)子城中造湘东苑。穿池构山,长数百丈,植莲蒲缘岸,杂以奇木。其上有通波阁,跨水为之。南有芙蓉堂,东有楔饮堂,堂后有隐士亭,亭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射堋、马将,其西有乡射堂,堂置行堋,可得移动。东南有连理堂,堂前枘生连理……。北有映月亭、修竹堂、临水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潜行宛委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北有临风亭、明月楼。”
南齐文惠太子拓展“元圃”作为私园,为了不让园内的“穷巧极丽”被皇帝看到而见责,甚至在其周围施以绿化、高墙把园子障蔽起来。诸如此类的情况都说明南朝达官贵人造园的内容和追求的绮靡风格与北朝贵胄的私园实在是不相上下的。
东晋南渡,江南一带人文荟萃,文化艺术的发展较高于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方。加之当地山水风景的钟灵毓秀,风景式园林的艺术造诣也有北朝所不及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私园特别是别墅型园林方面,似乎这类园林更为普遍一些,应该说是南朝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的清隽风格从孙绰《遂初赋》中一的段文字可以略窥其概:“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妻之言,怅然悟之。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江南名士们的别墅园之所以不讲求甚至鄙夷那种馆阁之胜的富贵气,之所以着重于延致“带长阜、倚茂林”的自然天成之趣味,并不在乎他们物质财富的多寡,主要由于他们在精神气质方面更多地接受道家的影响,对自然美有着更高的鉴赏水平。因此,即使富贵如帝王也不免受到潜移默化:“(梁)简文帝入华林园。顾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江南山水细致秀美,别墅园又都是依山傍水或者聚石蓄水,更多地注意“花药分裂、林竹翳如”而对建筑形象并不作过分地渲染:
“(戴)颙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筑室,聚石、饮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
“(刘)勔经始钟山之南以为憩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朝士爱素者多往游之”。
“(谢)灵运父子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回嵇,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看来,南方的名士乃是真正以居处园林的方式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赐予,所谓“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即使淡泊明志、贫困交加的陶渊明亦不忘情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经营,园林普及于民间的情况,似乎也比北方更多一些。
概括言之,从大到小,从粗放到精致、从写实到写意写实相结合,乃是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发展的总趋势。这个趋势的核心部分则是那些朴素隽雅、妙造自然的小园林,有关它们的吟咏亦屡屡出现在当时文人的诗文中:
春夜芳时晚 幽庭野气深
山疑刻削意 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 池惊旅浴禽
樽中良得性 物外知余心
江总《春夜山庭》
池亭三伏后 林馆九秋前
清冷间泉后 散漫杂风烟
渠开千叶影 榴艳百枝然
约岭停飞旆 凌波动画船
肖悫《奉和初秋西园应教》
中国的四大林园是哪些?
中国四大园林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占地约290公顷。 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旁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着孙悟空和猪八戒伫立警卫。殿中平床上设宝座、屏风、掌扇、鼎炉、鹤灯等,屏风上有九条巨龙,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然而,在宫廷区的玉澜堂,却记载着一段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澜堂后的宜芸馆。宜芸馆西北的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处所。据说,她起居于斯,每天饭费就要花掉白银60两。在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清代所建三大戏台最大的一个(另处有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署山庄的清音阁),每年慈禧做寿,都有吉祥戏目演出。从乐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这座八面三层四生檐的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内供接引佛,当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铜亭的铸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的名义,乾隆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体现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尚,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历史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 久居宫廷的帝王们都乐此不疲地外出巡视.两千年来历代皇帝为其出行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离宫(又称行宫),至今保存完好的极少.然而,清代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仍焕发着昔日的风采,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行宫.康熙42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52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庄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形成界墙内约占地564公顷,其规模壮观,是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 山庄根据地形划分为四大景区: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建有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洲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富有一派江南景色;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岳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营造,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之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计策,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它象征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清朝建国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笼络中国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此在营建避暑山庄的同时,在其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普宁寺是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修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前者仿拉萨布达拉宫后者仿扎什伦布寺修建.这些建筑艺术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团结,又起到民族间建筑文化交流的作用.山庄周围寺庙,环山庄半圆建成,呈众星捧月之势,政治寓义十分明确.从收效看也确实是"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如今,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早已对外开放,每年盛夏季节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去观光.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独特的风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据记载,此前园址一带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宅第,东晋时有高士戴颙园居,晚唐有诗人陆龟蒙宅,北宋时有山阴县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其婿潘元绍在此建驸马府。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园宅屡易其主,或属私家宅第,或为官府衙署,几经分合兴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赌,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居此园五世,后家道衰而其园废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荒地十余亩,别营归田园居。清初,钱谦益曾构曲房于园西部安置爱妻柳如是。顺治十年,大学士海宁陈之遴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备极侈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鲜,江南仅见,最为时人称道,吴梅村题有《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康熙元年,园没入官府,先后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后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居所,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等,雕龙刻凤。康熙十八年,改为苏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园。乾隆初年,园中部归太守蒋欹,葺旧成新,名“复园”;西部归太守叶书宽,名“书园”。后又属程、赵、汪等姓。嘉庆二十五年,又归平湖吴敬,时称吴园 。咸丰十年,太平军入苏,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为忠王府,拙政园全部归属王府范围。同治二年,清军攻占苏州,园中部作价入官,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冬,江苏巡抚张之万入居吴园,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园仍名“拙政园”。光绪三年,园西部归富商张覆谦,改名“补园”。 辛亥革命时,曾在拙政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1938年,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苏南行署苏州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已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苏南文馆会筹措资金,按原样工修复,并连通中西两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年重建东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东、中、西三部重归统一。 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旧制大体尚在。该园规模之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占地5.195万平方米,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区。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水分血脉。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有聚有分,或静或动。聚处浩淼旷荡,如"远香堂"北面,池中列岛两座,贯一短堤小桥,遥望山林苍莽,湖水渊波;分则迂回曲折,如"小沧浪"水院,曲岸湾头,水流曲折,来去无尽,若隐若现,有深壑藏幽之感。 园东部疏朗自然,野趣横生。池水萦绕,岗屿错落,芳草遍地,林木葱郁。黑松、金桂、青枫、香樟、玉兰等古木佳树广植园中,与竹坞曲水、平岗远屿相映照,顿生古旷、山野之趣。园中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亦称"补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名"天泉"。 园的中部长廊迂回,亭阁疏朗,水面弯环,园中有园,系全园精华之所在。倚虹亭又称东半亭,依墙而筑,三面临空,廊如卧虹。西半亭以月洞门通往西部,题额“别有洞天”。“倚虹桥”长不逾丈,雕镂古朴,系明代遗构。主亭“远香堂”古朴精美,屹立于山池之间,透过窗格,四周景物尽收眼底。远香堂东有土石假山一座,山顶有"锈绮亭",亭内悬有“晓丹晚翠”额。山南有"枇杷园"小院,布局简洁,内有玲珑馆和嘉实亭,枇杷、芭蕉、竹丛与山石、亭馆相掩映,闲适风雅,独具魅力,为有名的园中之园。 院东有 "听雨轩"自成园落。山东以花墙为隔,为又一闲亭小院"海棠春坞"。有倚虹亭西眺,亭桥贴水,绿阴蔽岸,报恩寺塔遥遥相望,波光塔影,为园林接景一绝。"小飞虹"廊桥跃然清流之上。旱船"香洲"集亭、轩、楼于一体,玲珑别致。此外,梧竹幽居、倚玉轩、荷风四面亭、得真亭、小沧浪、志清意远、玉兰堂、见山楼等俱为佳构。园西部台馆分峙,水廊起伏。中为一"之"字形水池,池东有一波形曲廊沿墙挑出水面,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池南主厅为鸳鸯厅式,北名"三十六鸳鸯馆",南称"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因馆南小院种有山茶名种"十八学士"而得名。池南端有八角形"塔影亭",倒映水中,宛如宝塔。从亭顶窗格到地面,都拼成八角形图案,是园中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园西竹篱笆内系1954年辟建的盆景园,现有树桩盆景50余种计700余盆,有老梅、迎春,山茶、紫藤、杜鹃、石榴、紫薇等,千姿百态,极具风韵。其余还有留听阁、笠亭、与谁同坐轩、拜文揖沈之斋(倒影楼)、宜两亭诸胜。 拙政园初建时"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共有若墅堂、梦隐楼等31景。嘉靖十二年文征明作《王氏拙政园记》,依园中景物绘图31幅,各系以诗。现拜文揖沈之斋内嵌有清代所镌文氏园记。 园中部枇杷园以南的住宅建于清代,主要建筑为康熙年间遗构。中轴线上有轿厅、大厅和两进楼厅,其间还有砖雕门楼、明代紫藤,外有隔河照墙。东路有鸳鸯花篮厅、四面厅等。此宅于1992年辟为苏州园林博物馆。 留园:大阊门外留园路,明中叶为徐泰时“东园”,清嘉庆间(约公元1800年左右)刘恕重建,以园中多白皮松,故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旧有十二峰,为太湖石之上选。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间归盛康,易名留园。园占地五十市亩,面积为苏州诸园之冠。 是园可划分为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为主,环绕山石楼阁,贯以长廊小桥。东部以建筑为主,列大型厅堂,参置轩齐,间列立峰斧劈,在平面上曲折多变。西部以大假山为主,漫山枫林,亭榭一二,南面环以曲水,仿晋人武陵桃源。是区与中部以云墙相隔,红叶出粉墙之上,望之若云霞,为中部最好的借景。北部旧构已毁,今又重辟,平淡无足观,从略。 中部:入园门经二小院至绿荫,自漏窗北望,隐约见山池楼阁片断。向西达涵碧山房三间,硬山造,为中部的主要建筑。前为小院,中置牡丹台,后临荷池。其左明瑟楼倚涵碧山房而筑,高二层,屋顶用单面歇山,外观玲珑,由云梯可导至二层。复从涵碧山房西折上爬山游廊,登“闻木樨香轩”,坐此可周视中部,尤其东部之曲溪楼、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及远翠阁等参差前后、高下相呼的诸楼阁,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则廊屋花墙,水阁联续,而明瑟楼微突水面,涵碧山房之凉台再突水面,层层布局,略作环抱之势。楼前清水一池,倒影历历在目。自闻木樨香轩向北东折,经游廊,达远翠阁。是阁位置于中部东北角,其用意与拙政园见山楼相同,不过一在水一在陆,又紧依东部,隔花墙为东部最好的借景。小蓬莱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皆几与水平。如此对比,容易显山之峻与楼之高。曲溪楼底层西墙皆列砖框、漏窗,游者至此,感觉处处邻墟,移步换影,眼底如画。而尤其举目西望,秋时枫林如醉,衬托于云墙之后,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恋不已。北面为假山,可亭六角假山之上,其后则为长廊了。
昆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简称世博园)是 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设在昆明东北郊的金殿风景名胜区,距昆明市区约4公里。园区整体规划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弘,集全国各省、区、市地方特色和95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园林园艺精品,庭院建筑和科技成就于一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个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园林园艺精品大观园。
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是市区最漂亮的公园之一,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它以“翠堤春晓”闻名四方,自1985年起,每年冬季都有大量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到昆明过冬,这些小精灵在翠湖栖息,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赏。
景点类型:公园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夏季看荷花,冬季会有海鸥来这里过冬,成队的海鸥聚集在此景象很是壮观。
七彩云南
七彩云南是融合西双版纳风情、南国气息于一身,集旅游观光、旅游餐饮、旅游商品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民族歌舞绚丽,特色美食诱人;这里,庆沣祥茶香四溢,七彩云南翡翠珍贵;这里,孔雀满园飞跃,鲜花四季绽放;这里,园区景致巧夺天工,特色物产丰饶璀璨。
【小贴士】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 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金马碧鸡坊的精巧之处,在于"金碧交辉"的奇景,可惜据说60年才能见到一次。当太阳将落未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以上仅供想象,即使看不到奇景,金马碧鸡坊一带的夜色还是不错的。
【小贴士】
最佳季节:3-10 月。 全年皆宜,但是昆明最好的旅游时间在 3-10 月,这是景色最美的时间,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最多的时候,也是水果、鲜花最多的季节。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原名东陆大学,简称云大,是中国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本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毗邻翠湖公园。学校历史悠久,校园建筑有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置身校园,可以感受别样的文化气息,因此,这里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游玩。
斗南花市
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的滇池周边,距昆明市18公里,日交易鲜切花达500至600万枝,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 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各种鲜花。 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东非高地的肯尼亚,并称全球鲜切花生产气候条件最优越的宝地。“中国花木之乡”斗南种出来的鲜花,枝粗花大,色泽艳丽。
【小贴士】
最佳季节:3-10月最佳,花朵争奇斗艳之时。 作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四季前往皆,玫瑰白菜价,斗南的花花世界会让人目眩神迷。
金殿公园
金殿公园位于昆明城东约七公里的鸣凤山上。因大殿用黄铜铸成,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金殿”,又称为铜瓦寺。金殿景区内自然风光优美。小径穿林而过,苍翠树木遮天蔽日,阳光由树叶之间的缝隙洒下,呈于地上斑驳可见。路途静谧,偶有鸟鸣,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紫气东来,飘渺氤氲,与景区“金殿博览苑”中的百亩茶花交相辉映,映出漫天绯红,美不胜收。
最佳季节:3-10月,春夏秋最佳。 冬季景色较为单一,游览起来不如其他季节。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建二层楼宇。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中国名楼。 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一九八三年大观楼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公园
大观公园因园内挂有“海内第一联”的大观楼而得名。它地处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与苍秀端岩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又称“近华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大兴土木,相继在近华浦建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牧梦亭、涌月亭、澄碧堂和大观楼,沿堤岸先后开辟浴兰渚、唤渡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忆别溪、合舟亭、聚渔村等景点,近华浦成为“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的游览胜地。清康熙年间建大观楼,乾隆年间孙髯翁长联问世,“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才雄气猛,气势磅碍,光彩夺目。清末由云龙评价大观楼:“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毛泽东认为长联“从古未有,别创一格”,董必武、陈毅、郭沫若均题诗赞誉大观楼和长联。
筇竹寺
筇竹寺是位于昆明玉案山上的一座庙宇。 该寺以环境清幽在大雄宝殿的角上有一块元朝延右三年立的圣旨,其内容为敕封该寺住持玄坚为“头和尚”要求官员军民予以保护,并赐存《大藏经》。但是,现在的筇竹寺之所以出名,并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是由于寺内保存着被认为是五彩泥塑艺术珍品的五百罗汉彩塑。 玉案山群峰秀拔,山中林壑幽深,竹滴翠荫,山泉叮咚,白云环绕,风景秀丽,古刹殿宇掩映密林之中。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昆明四季如春,每个月份都适合来旅游。
景星花鸟市场
景星街花鸟市场是位于昆明市中心的商业区的一个购物街。 景新街花鸟市场是最能代表昆明市井生活的名片,这边有琳琅满目的花、鸟、鱼、虫、古董、珠宝、工艺品,抬头是昆明的老房,耳边回荡着地道的昆明方言,穿插着清脆的鸟鸣声。街道上也不乏米线、饵块、粑粑等特色美味。来这儿吃喝玩乐,顺带着与老昆明聊上两句,颇有感觉。 当然,市场里也少不了可口的老昆明风味小吃——米线、饵块、烧烤等。逛累了的时候,随便在路边找一家小店就能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
甬道街花鸟市场隐藏于昆明市中心最后一片两层高的土木结构老房子之间,是昆明最热闹的花鸟市场之一。甬道街原来是通往道台衙门的小街,原来住户都是衙门的差役,路的宽度只够过一顶八抬大轿,这也是它街名的来历。街边小摊上摆放着各类金鱼小雀、奇花异木、珍石怪像、鸟笼渔具、手工木雕、特产工艺……让人眼花缭乱。穿行在幽深的巷子中,依然能感觉到浓浓的老昆明气息。
陆军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军校建筑。 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 讲武堂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 目前讲武堂内设有关于讲武堂校史、“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的固定展览。
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开放时间:09:00~17:00 Tips:停止入场时间是16:30。
西游洞
坐落于昆明市五华区昆禄公路天生桥,距昆明黄土坡7公里,由西游洞、水帘洞、观音洞三个主景区构成。原并无“西游洞”之说,乃称“天生桥洞”,因洞上有路,路下有洞,洞中有河,其沙朗河穿洞而过,系自然形成,故冠以“天生”二字。后因《西游记》剧组到此取景拍摄,借此“东风”,“天生桥洞”更名为“西游洞”。
南屏步行街
是昆明历史上的老街区,也是昆明市古老的商业街,其中南屏街是昆明旧时的金融、商业和娱乐中心,要维持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设立步行街,可以最大程度地鼓励商业、文化和娱乐发展。 南屏街是昆明旧时的金融、商业和娱乐中心。抗战时期,以南屏街为中心,包括护国路、金碧路在内的街区里金融机构多达48家,有昆明“华尔街”之称。1965年南屏街曾改名为东风路,1982年恢复为南屏街。
长虫山生态公园
长虫山生态公园及风景林位于龙泉路和盘龙江北段,西邻西白沙河水库。生态公园占地50公顷,风景林占地190公顷。
文化巷
文化巷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因沈从文老人、冰心老人、李公朴先生……一代文豪,经常坐在文化巷里某个小茶馆里,谈笑风生。文化巷也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名字最终由苍麻巷改为文化巷。 “昆明洋人街”是文化巷的另一招牌称呼,是同一个地点的另一个ID。 文化巷在陆续的几声“拆”中,保存着异域风情,也就是这里的饮食文化特色。外国留学生在这里当起了老板,一条不到300米的巷子,你就可以喝到西式咖啡,吃到韩国、日本风味的饭菜,看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转悠,谈论,露天就餐或者晒太阳....
艺术剧院
云南艺术剧院作为全省唯一的重点剧场从五十年代至今一直担负着云南省与国外、省内外之间的艺术交流任务。在它的舞台上不断涌现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精彩表演,雄壮的乐章、翩翩的舞姿在这里展现。云南艺术剧院已将数十台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送到东南亚国家、香港、台湾、日本等。
近日楼
始建于元代的近日楼雄奇瑰丽,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原位于老昆明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是昆明的南大门,和金马碧鸡坊一样是昆明市的象征和骄傲,又名为丽正门。清代云贵总督来昆后将丽正门改名为近日门,门上的城楼亦被称为近日楼。明清两代,近日楼一带均是昆明的主要商业中心,大批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原址现在是南屏步行街的中心部分,那里是昆明最为繁华和最具特色的地段。
西南联大纪念碑
云南师范大学东北侧,绿树环合之中,有一座“一二·一” 烈士墓,其中安息着为民主献身的四烈士。墓西,耸立着一块由著名学者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中国一代名校——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状,高达l丈5尺,宽8尺,中嵌石碑,碑镌千字之文,记述着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多少年来,千百位昔日是联大学生、今日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人士络绎不绝前来参拜此碑,追抚往日联大的校园生活,缅怀先师们对自己的教诲。
弥勒寺公园
改革开放,城市扩张,云南省委大院南迁,原址辟开放式公园,因地得名,曰“弥勒寺公园”,市民称之为“省委公园”。 公园坐落于都市中心,有近城之利,无闹市之扰。设计建筑遵自然之法,循生态之理,给深居闹市的市民以天然、生态、环保之享受。建园所用之树木、花草、石材、木料,均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环顾园中,看不到一般公园俯首皆是的灰白而生硬的水泥,处处淡于人为雕琢,少有刀斧痕迹。其匠心之独具,由此可窥一斑!
千佛堂
千佛堂坐拥昆明五华山,毗连千年古刹圆通禅寺。 昆明五华山因昔日五华寺(建于元代,初名悯忠寺)而闻名遐迩,自古为风水宝地,滇城胜境。“五华屹立滇城中,殿矗五朵金芙蓉”。五华寺雄踞于五华山麓,法音远播,大殿五佛金身,异彩流光,照彻十方法界。至晚清,该寺因缘而空,虽时空流变,然灵气尚存,为续:古德梵志 、五佛垂慈、千佛悲悯、拔济众生,公元2004年,经昆明市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昆明千佛堂”。
云南美术馆
云南美术馆始有大小二个展厅,展览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不定期举办如云南画院首届院展、英国招贴画展、苏联造型艺术展览等各类艺术展览。
袁嘉谷旧居
袁嘉谷故居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故居内的陈设、展览是了解石屏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故居居面积不大,但内涵丰富,可谓石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是石屏人了解本地文化历史,教育和激励后人刻苦学习、勤奋攻读、拼搏进取的好地方,1993年,袁嘉谷故居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滇池
滇池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沿湖有西山森林公园、观音山、大观楼、海埂公园、云南民族村等景点。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西山
西山位于昆明西郊,西山公园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古称碧鸡山,相传,有凤凰栖息于此,故称"碧鸡山";又因远眺西山群峰,即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美丽的少女仰卧在滇池畔,所以有"卧佛山"或"睡美人"之称。 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明嘉靖年间杨慎在《云南山川志》中赞美西山“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 西山为文物古迹、名胜风光、森林兼备的风景名胜区。
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向旅游者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重要窗口。云南民族村集云南主要的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于其中: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如实地展示出来,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天然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断,四季缤纷,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游客在村寨里,还可以观赏民俗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以及购买民族工艺品。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在村里还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
海埂公园
海埂公园建于六十年代初期, 公园南面连接碧波浩瀚的滇池,有2.5公里长的海岸线; 天然的海埂公园,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佳境。画阁、石舫、观海长廊、葱绿的草坪、艳丽的樱花林、豪华游艇、海滨休闲广场、冬春飞来的千万只海鸥,使人与自然和谐浪漫。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项目,整洁葱绿,动、静结合的自然环境。如身临其境,能使您情趣盎然、心旷神怡、美在其中,流连忘返。海埂公园欢迎四方朋友来相聚,共同度过一个温馨浪漫的假日良宵。
海埂大坝
海埂大坝位于海埂公园附近,可以观看红嘴鸥。
大自然风情园
大自然风情园是都市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告别喧嚣的都市,一家人出行、亲戚朋友相约,走进位于滇池岸边的昆明大自然风情园游玩,让双目满眼翠绿,让疲惫的身心放松,呼吸新鲜的空气,做一做运动,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 滇池湖畔的大自然风情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仿广西北海银滩、人工湖、亭台、楼阁、池塘边挤满了休闲娱乐的八方游客。沐浴温情的暖阳,小孩们三五成群结伴走进园内的银滩,尽兴地玩着洁白的细沙,大人们则如约而至坐在亭台、楼阁“斗地主”、“打双抠”、打麻将、下象棋,享受着欢度假日的乐趣。
西华园
西华园因园址在昆明城西,再之华者花也,故名“西华园”。园中,万株杜鹃、兰花组成了花的世界,占地面积8公顷,是以观赏花卉为主的植物专类花园。
最佳季节:6-8月,划船赏花,适宜游览。 夏季,山青水碧、林木葱郁、气候清爽宜人;四季如春,即使是其他地区冰天雪地的冬天,这里仍然风和日丽。
聂耳寺
聂耳墓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墓园。 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