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树 学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Bur.
中文拼音:zhè shù
英文名:Tricuspid Cudrania
科名:桑科 Moraceae
属名:柘属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淡灰色,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硬刺,刺长5—30毫米。叶卵形或倒卵形,长3—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锐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幼时两面有毛,老时仅背面沿主脉上有细毛。花排列成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聚花果近球形,红色。花期6月,果然期9—10月。
产地分布
产江苏各地,生于阳光充足的荒地和路旁;分布于河北南部、华东、中南、西南等省区。
我国华南、西南、华北(除内蒙古外)各省均有分布,适生性很强。
柘树在我国有着“南檀北柘”之称的名贵树种,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生长而形成乔木,生长极为缓慢的树种之一,凡树龄在50年上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落叶乔木。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其心材尤为珍贵稀有。
药用
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食用和酿酒。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可见它的用途不次于桑。
生长习性
喜光亦耐荫。耐寒,喜钙土树种,耐干旱瘠薄,多生于山脊的石缝中,适生性很强。生于较荫蔽湿润的地方,则叶形较大,质较嫩;生于干燥瘠薄之地,叶形较小,先端常3裂。根系发达,生长较慢。
园林用途
柘树叶秀果丽,适应性强,可在公园的边角、背阴处、街头绿地作庭荫树或刺篱。繁殖容易、经济用途广泛,是风景区绿化荒滩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
古人对柘木的各种说法
柘弓 柘木做的弓。柘树枝长而坚,宜作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 北周 庾信 《春赋》:“金鞍始被,柘弓新张。”
柘杵 用柘木制的杵。 汉 刘向 《说苑·权谋》:“歖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
柘袍
1柘黄袍。 隋文帝 始服,后泛指皇袍。 唐 王建 《宫中三台词》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 元 欧阳玄 《陈抟睡图》诗:“ 陈桥 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2借指皇帝。 宋 苏轼 《书韩干<牧马图>》诗:“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
柘杓 用柘木制的杓子。 唐 沉亚之 《淮南都梁山仓记》:“今待汝访山求材然后用,何异乎柘杓滂流之语耶?”
柘枝 柘枝舞的省称。 唐 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清 吴伟业 《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檀柘 檀树与柘树。二木质地坚韧,皆为良材,可做弓干。《管子·山国轨》:“有竹箭檀柘之壤。”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今 仲由 、 冉求 ,无檀柘之材, 隋 和 之璞。”
柘弹 柘木做的弹弓。 南朝 梁 何逊 《拟轻薄篇》:“柘弹随珠丸,白马黄金饰。” 南朝 陈 顾野王 《阳春歌》:“银鞍侠客至,柘弹婉童归。” 唐 冯贽 《烟花记·柘弹》:“ 陈 宫人喜於春林放柘弹。” 宋 梅尧臣 《挟弹篇》:“手持柘弹 霸陵 边,岂惜金丸射飞鸟。”
柘桥 用柘树压枝形成的天然鞍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
贞柘 柘树木质细密坚韧,称为“贞柘”。 唐 虞世南 《琵琶赋》:“木瓜贞柘,盘根错节,或锦散而花开,或丝萦而绮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