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的幼苗
养盆栽橘子幼苗方法
一、苗木培育:盆栽金橘常用嫁接、扦插繁殖,常采用的嫁接方法有:芽接、切接、靠接成株快,接后1-2年即棵结果,靠接以5-6月为宜。砧木引用柑橘类实生苗,其中以柚子的实生苗生长快,在北方易取得种子,播种时期在春季3-4月份,播种时,上面覆土1-2厘米并覆薄膜,幼苗出土后逐渐掀膜,锻炼后去膜,并着重靠养生长,秋季停肥,防止苗木贪长,影响越冬,当苗高15-20厘米可定植,摘心促使加粗生长,当砧苗达到标准时,可采用靠芽接或劈接法嫁接。
二、上盆定植: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苗木,在春季萌发前上盆定植,选口径20-25厘米的花,在渗水孔上放一块碎瓦片。培养土棵选用腐叶土与堆肥配制而成或用马粪土,上盆后要求留出3厘米的沿口,以利于浇水,定植后7-10天,苗木可发新根,此时清粪水施肥,一般2-3年可倒盆1次,换盆时加饼肥或浆渣40-50克作基肥,时间在秋季,秋稍转绿后进行。
三、肥水管理:春秋季每2-3天浇1次透水,夏季晴天每天浇1次,维持盆土含水量70%左右为宜,冬季可视越冬环境而定一般每7天浇水1次水,若在当年秋梢停长期应控制浇水,每天中午和傍晚可以向叶面喷水2-3次,以促进花芽分化。春梢萌发后应适应增肥,花期、果实膨大期可在麻酱渣浸制的液肥中加入少量的尿素来施肥,并随生长量增大液肥浓度相应增加,为延长果期可在冬季增施1次肥。
橘子(水果)
橘(英语:Mandarin orange;学名:Citrus reticulata)是芸香科柑桔属的一种水果。“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1]。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过“橘”的二简字。闽南语称橘为柑仔。西南官话区的各方言中呼为“柑子”或“柑儿”。
“柑橘”与“橘柑”不同:“柑橘”可以指柑橘属所有水果,包括柚、柑、橘、橙等;而“橘柑”在有些方言中和橘子同义。
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果实外皮肥厚,内藏瓤瓣,由汁泡和种子构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
橘子中的维生素A还能够增强人体在黑暗环境中的视力和治疗夜盲症。橘子不宜食用过量,吃太多会患有胡萝卜素血症,皮肤呈深黄色,如同黄疸一般。若因吃太多橘子造成手掌变黄,只要停吃一段时间,就能让肤色渐渐恢复正常。明代张岱季叔张烨芳对橘子情有独钟,据载其“性好啖橘,橘熟,堆砌床案间,无非橘者,自刊不给,辄命数僮环立剥之”,吃到手脚都呈现黄色。
橘子的幼苗如图: